一、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物理学 学科门类:理学
专 业 类:物理学类 专业代码:070201
基本学制: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二、专业介绍
新疆和田学院“物理学”专业是在原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物理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基础上申报成功,202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物理教育专科专业始建于1985年,作为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的传统优势专科专业,曾为南疆地区培养了大批基础教育物理师资,积累了深厚的教学经验和师资力量。专业课程体系涵盖经典物理学及实验教学,并注重师范技能培养,毕业生广泛服务于基层教育领域。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需求,该专业于2021年暂停专科招生。2024年新疆和田学院,依托教育学、工学等支撑学科及对口援疆高校资源,申报成功“物理学”本科专业。专业发展立足和田,服务新疆,引入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探索新工科与师范教育融合路径,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物理师资和专门人才,为和田地区教育发展和新疆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培养目标
专业立足和田、服务新疆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能够在新疆特别是和田地区中学扎根任教,胜任物理学科教学、研究、班级管理的“下得去、留得住、教的好”的高素质基层教师或从事研究、管理的教育工作者。
学生毕业后经过五年左右的工作实践,具备以下素养和能力:
1:【高尚师德】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为人师表,以新时代“四有”好教师为职业理想。
2:【扎实学识】在系统、扎实掌握物理学知识、原理、思维方法、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历史和前沿,不断拓宽专业视野,深入理解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能将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及方法相结合,服务于中学物理教学。
3:【教学能力】熟练掌握中学物理教育规律,熟悉中学物理教育现状,能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内容特点,综合运用物理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完成较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及策略。
4:【综合育人的能力】熟悉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熟练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能够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能够依据班级学生需求整体设计系列班级活动,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中达成立德育人的目的,能够帮助中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初步形成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育人理念和方法。
5:【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了解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能够持续汲取国内外物理教育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能结合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和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开展区域教研,能够运用反思方法和技巧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升教学和研究能力,掌握沟通与合作技能,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四、毕业要求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专业8项毕业要求,具体如下:
1:【师德规范】认同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能将其融入物理教育实践之中。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能做到依法依规执教。
2:【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物理学的知识体系,领悟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理解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领悟物理学中蕴含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批判精神、求是态度和创新意识。了解物理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具有跨学科融合的意识。
4:【教学能力】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以学生为本,运用物理学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等课型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针对班级实际和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组织与指导有效的德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建设好班集体。
6:【综合育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观和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和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有效的团队合作,并能在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
7:【终身学习】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认识到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明确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具备与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自主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能够制订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规划。
8:【沟通合作】了解人类文明发展、世界优秀思想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就物理学问题与教育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专业领域沟通和交流、竞争与合作。
五、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对应关系矩阵
表1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矩阵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高尚师德 | 扎实学识 | 教学能力 | 综合育人的能力 | 持续发展的能力 |
师德规范 | √ |
|
|
|
|
教育情怀 | √ | √ |
| √ | √ |
学科素养 |
| √ | √ | √ | √ |
教学能力 |
| √ | √ |
|
|
班级指导 |
|
|
| √ |
|
综合育人 |
|
|
| √ |
|
学会反思 |
|
| √ | √ | √ |
沟通合作 |
|
|
| √ | √ |
注: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有支撑作用的在相应单元格中标记“√”符号
六、毕业学分、学时
毕业最低学分为149分,课程总学时2490学时。
七、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物理学
(二)核心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计算物理基础、固体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
八、各类课程学分、学时分配表
课程 性质
类别 | 小计 | 通识教育 课程 | 学科专业 课程 | 实践创新类 课程 | 教师教育 课程 (师范类专业) |
必修 | 选修 | 必修 | 选修 | 必修 | 选修 | 必修 | 选修 |
学分 | 149 | 49 | 5 | 58 | 8 | 12 |
| 11 | 6 |
学时 | 2490 | 898 | 80 | 1040 | 136 | 40周 |
| 208 | 128 |
各类学分及比例 | 必修课学分 及比例 | 共130学分,占87.3% | 选修课学分 及比例 | 共19学分,占12.7% |
理论教学学分 及比例 | 共112.5学分,占75% | 实践教学学分 及比例 | 共36.5学分,占25% |
九、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计划表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课程计划见表
课程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总 学 分 | 总学时(周) | 学时分配(周)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理论 | 实践 | 其他 |
通识 教育 必修 课程 49学分 | 思想 政治 理论 课程 20学分 | 思想政治 理论类课程 20学分 | 25011101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48 | 42 | 6 |
| 1 | 考试 |
25011102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48 | 42 | 6 |
| 2 | 考试 |
25011103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48 | 42 | 6 |
| 3 | 考试 |
2501110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3 | 48 | 42 | 6 |
| 4 | 考试 |
25011105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3 | 48 | 42 | 6 |
| 4 | 考试 |
25011106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 3 | 54 | 46 | 8 |
| 1 | 考试 |
25011107 | 形势与政策 | 2 | 64 | 64 |
|
| 1-8 | 考查 |
公共 基础 课程 29学分 | 心理健康 课程 2学分 | 25021101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2 | 32 | 28 | 4 |
| 1 | 考查 |
大学英语类课程 12学分 | 25031101 | 大学英语(一) | 3 | 48 | 48 | 0 |
| 1 | 考试 |
25031102 | 大学英语(二) | 3 | 48 | 48 | 0 |
| 2 | 考试 |
25031103 | 大学英语(三) | 3 | 48 | 48 | 0 |
| 3 | 考试 |
25031104 | 大学英语(四) | 3 | 48 | 48 | 0 |
| 4 | 考试 |
大学语文 课程 2学分 | 25031105 | 大学语文 | 2 | 32 | 32 | 0 |
| 1 | 考查 |
体育类 课程 4学分 | 25051201 | 大学体育(一) | 1 | 32 | 0 | 32 |
| 1 | 考查 |
25051202 | 大学体育(二) | 1 | 32 | 0 | 32 |
| 2 | 考查 |
25051203 | 大学体育(三) | 1 | 32 | 0 | 32 |
| 3 | 考查 |
25051204 | 大学体育(四) | 1 | 32 | 0 | 32 |
| 4 | 考查 |
军事课程 2学分 | 25011108 | 国家安全教育 | 2 | 32 | 32 | 0 |
| 1 | 考查 |
计算机 课程 2学分 | 25131301 |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 2 | 32 | 16 | 16 |
| 1 | 考试 |
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类课程 3学分 | 25171101 |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 1 | 20 | 16 | 4 |
| 1 | 考查 |
25171102 | 就业指导 | 1 | 20 | 16 | 4 |
| 6-8 | 考查 |
25171103 | 大学生创新创业 | 1 | 20 | 16 | 4 |
| 6 | 考查 |
劳动教育 课程 2学分 | 25011301 | 劳动教育 | 2 | 32 | 8 | 24 |
| 1-4 | 考查 |
通识 教育 选修 课程 5学分 | 人文、自然科学类课程 学生最低选修5学分 | 25181101 | 美育类课程 | 2 | 32 | 16 | 16 |
| 1 | 考查 |
25181102 | 人文社科类课程 | 1 |
|
|
|
|
| 考查 |
25181103 | 自然科学类课程 | 1 |
|
|
|
|
| 考查 |
25181104 | 艺术素养类课程 | 1 |
|
|
|
|
| 考查 |
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及课程计划表
课程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总 学 分 | 总 学 时(周) | 学时分配(周) | 开课 学期 | 考 核 方 式 |
理论 | 实践 | 其他 |
学科专业 课程 66学分 | 专业 必修 基础 课程 14学分 | 25073101 | 高等数学1 | 4 | 64 | 64 |
|
| 1 | 考试 |
25073102 | 高等数学2 | 4 | 64 | 64 |
|
| 2 | 考试 |
25073103 | 线性代数 | 4 | 64 | 64 |
|
| 2 | 考试 |
25073104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2 | 32 | 32 |
|
| 3 | 考试 |
专业 必修 核心 课程 44学分 | 25074101 | 力学 | 4 | 64 | 64 |
|
| 1 | 考试 |
25074102 | 热学 | 3 | 48 | 48 |
|
| 2 | 考试 |
25074103 | 电磁学 | 4 | 64 | 64 |
|
| 3 | 考试 |
25074104 | 光学 | 3 | 48 | 48 |
|
| 3 | 考试 |
25074105 | 原子物理学 | 3 | 48 | 48 |
|
| 4 | 考试 |
25074106 | 理论力学 | 3 | 48 | 48 |
|
| 4 | 考试 |
25074107 |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 | 4 | 64 | 64 |
|
| 5 | 考试 |
25074108 | 电动力学 | 3 | 48 | 48 |
|
| 5 | 考试 |
25074109 | 量子力学 | 3 | 48 | 48 |
|
| 5 | 考试 |
25074110 | 数学物理方法 | 4 | 64 | 64 |
|
| 4 | 考试 |
25074111 | 固体物理学 | 3 | 48 | 48 |
|
| 6 | 考试 |
25074212 | 普通物理实验1 | 1 | 32 |
| 32 |
| 1 | 考查 |
25074213 | 普通物理实验2 | 1 | 32 |
| 32 |
| 2 | 考查 |
25074214 | 普通物理实验3 | 1 | 32 |
| 32 |
| 3 | 考查 |
25074215 | 普通物理实验4 | 1 | 32 |
| 32 |
| 4 | 考查 |
25074216 | 近代物理实验1 | 1 | 32 |
| 32 |
| 5 | 考查 |
25074217 | 近代物理实验2 | 2 | 64 |
| 64 |
| 6 | 考查 |
选修 课程 任选 8学分 (实践 不低于3学分) | 25075201 | 程序设计基础 | 1 | 32 |
| 32 |
| 2 | 考查 |
25075102 | 物理学史 | 2 | 32 | 32 |
|
| 2 | 考试 |
25075303 | 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 | 3 | 48 | 32 | 16 |
| 4 | 考查 |
25075304 | 电工学及实验 | 3 | 48 | 32 | 16 |
| 4 | 考查 |
25075105 | 半导体物理 | 2 | 32 | 32 |
|
| 5 | 考试 |
25075106 | 论文写作 | 2 | 32 | 32 |
|
| 5 | 考查 |
25075107 | 计算物理基础 | 3 | 48 | 48 |
|
| 6 | 考试 |
25075108 | 专业英语 | 2 | 32 | 32 |
|
| 6 | 考查 |
25075309 | 数字电子技术及实验 | 3 | 48 | 32 | 16 |
| 6 | 考查 |
25075110 | 量子力学2 | 3 | 48 | 48 |
|
| 6 | 考试 |
25075111 | 近代物理前沿讲座 | 2 | 32 | 32 |
|
| 6 | 考查 |
25075112 | 激光原理 | 2 | 40 | 24 | 16 |
| 8 | 考查 |
25075113 | 全息光学 | 2 | 40 | 24 | 16 |
| 8 | 考查 |
教师教育课程17学分 | 教师教育必修课程11学分 | 25074118 | 心理学基础 | 2 | 32 | 32 |
|
| 3 | 考试 |
25074119 | 教育学原理 | 2 | 32 | 32 |
|
| 2 | 考试 |
25074120 | 课程教学论 | 2 | 32 | 16 | 16 |
| 4 | 考试 |
25074121 | 教师职业道德 | 0.5 | 16 | 16 |
|
| 3 | 考查 |
25074222 | 三字一话 | 0.5 | 16 |
| 16 |
| 3 | 考查 |
25074223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 2 | 32 |
| 32 |
| 4 | 考查 |
25074124 | 班级管理 | 2 | 32 |
| 32 |
| 6 | 考试 |
教师教育选修课程最低修满6学分 (实践不低于3学分)
| 25075214 | 物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 1 | 32 |
| 32 |
| 5 | 考查 |
25075115 | 教育研究概论 | 2 | 32 | 32 |
|
| 3 | 考试 |
25075316 | 普通话训练 | 1 | 32 |
| 32 |
| 4 | 考查 |
25075117 |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 2 | 32 | 32 |
|
| 4 | 考查 |
25075218 | 人工智能导论 | 1.5 | 32 | 16 | 16 |
| 5 | 考查 |
25075219 |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 1 | 32 |
| 32 |
| 5 | 考查 |
25075120 | 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 1.5 | 32 | 16 | 16 |
| 6 | 考查 |
实践教育环节 12学分 | 基础 实践 2学分 | 25076201 | 大学生社会实践 | 1 | 2周 |
|
| 2周 | 1-5 | 考查 |
25076202 | 军事训练 | 1 | 2周 |
|
| 2周 | 1 | 考查 |
25076203 | 体质健康测试 | 0 |
|
|
|
| 1-8 | 考查 |
专业 综合 实践 10学分 | 25077204 | 教育(专业)见习、研习 | 0 | 6周 |
|
|
| 1-6 | 考查 |
25077205 | 教育(专业)实习 | 2 | 18周 |
|
|
| 7 | 考查 |
25077206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 8 | 12周 |
|
|
| 8 | 考查 |
十、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矩阵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师德规范 | 教育情怀 | 学科素养 | 教学能力 | 班级指导 | 综合育人 | 终身学习 | 沟通合作 |
通识 教育 必修 课程 | 思想政治 理论课程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H | M |
|
| M | L |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H | M |
|
|
| L | L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H | L |
|
|
|
| M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H | L |
|
|
| M |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M | M |
|
|
| H | L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 H | M |
|
|
| L | L |
|
形势与政策 | H | M |
|
|
| L | L |
|
心理健康 课程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 H |
|
| M | M |
|
|
大学英语类课程 | 大学英语(一) |
| L | M |
|
|
| L | M |
大学英语(二) |
| L | M |
|
|
| L | M |
大学英语(三) |
| L | M |
|
|
| L | M |
大学英语(四) |
| L | M |
|
|
| L | M |
大学语文 课程 | 大学语文 | L | M |
|
|
| M |
| H |
体育类 课程 | 大学体育(一) | L |
|
|
|
| H |
| M |
大学体育(二) | L |
|
|
|
| H |
| M |
大学体育(三) | L |
|
|
|
| H |
| M |
大学体育(四) | L |
|
|
|
| H |
| M |
国防教育类课程 | 国家安全教育 | H | L |
|
|
| M |
|
|
计算机类 课程 |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
|
|
| H |
|
| M | M |
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 |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
|
|
|
|
| H | L |
|
就业指导 |
| M |
|
| M |
| H |
|
大学生创新创业 |
|
| M |
|
| L | H | M |
劳动教育 课程 | 劳动教育 | M |
|
|
| H |
|
| L |
通识教育 选修 课程 | 美育概论与书法鉴赏 | M |
|
| H |
| M |
|
|
人文社科类 |
| M | M |
|
|
|
|
|
自然科学类 |
| M | M |
|
|
|
|
|
学科专业 课程 |
必修课程 | 高等数学1 |
|
| H |
|
|
| L |
|
高等数学2 |
|
| H |
|
|
| L |
|
线性代数 |
|
| H |
|
|
| L |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
| H |
|
|
| L |
|
力学 | H |
| M | L |
|
| L |
|
热学 |
| M | L | H |
|
| L |
|
电磁学 |
| L | H | L |
|
| L |
|
光学 |
| L | H | M |
|
| L |
|
原子物理学 |
|
| H | M |
|
| M |
|
理论力学 | H |
| M |
|
| M | L |
|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 |
| M | H |
|
|
| L |
|
电动力学 |
| L | H |
|
|
| M |
|
量子力学 | L |
| H |
|
| L | M |
|
数学物理方法 | L |
| H |
|
|
|
|
|
固体物理学 | H |
| M |
|
| M |
|
|
普通物理实验1 | L |
| H | M |
|
| M |
|
普通物理实验2 | L |
| H | M |
|
| M |
|
普通物理实验3 | L |
| H | M |
|
|
|
|
普通物理实验4 | L |
| H | M |
|
| M |
|
近代物理实验1 | L |
| H | M |
|
| M |
|
近代物理实验2 | L |
| H | M |
|
| M |
|
选修课程 | 程序设计基础 | L |
| H |
|
| M | L |
|
物理学史 |
| L |
|
|
|
|
|
|
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 | L |
| H | M |
|
|
|
|
电工学及实验 | L |
| H | M |
|
|
|
|
半导体物理 |
|
| M |
|
| L |
|
|
论文写作 |
|
| H | H |
|
| H | H |
计算物理基础 |
|
| H | M |
|
| L |
|
专业英语 |
|
| M |
|
| M | L | H |
数字电子技术及实验 |
|
| M |
|
| M |
|
|
量子力学2 | L |
| M |
|
| M | L |
|
近代物理前沿讲座 |
| L | L |
|
|
|
|
|
激光原理 |
|
| M |
|
|
| L |
|
全息光学 |
|
| M |
|
|
| L |
|
教师教育 课程 | 必修课程 | 心理学基础 |
| L | L | L | H |
|
|
|
教育学原理 |
| L | H |
| M |
|
|
|
课程教学论 | L |
| H | M |
|
| M | M |
教师职业道德 | H | M |
|
|
|
| L |
|
三字一话 |
|
| L | H |
|
|
|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
|
| L | H | M |
|
|
|
班级管理 | H | L |
|
| H | M | L | M |
实践创新类课程 | 基础实践 | 大学生社会实践 |
|
|
|
|
| H |
| M |
军事训练 | H | L |
|
|
| M |
|
|
体质健康测试 |
|
|
|
|
| H |
|
|
专业综合 实践 | 教育见习 | H | H |
| M | M |
| L |
|
教育实习 | M | H |
| M | H | M | M | M |
毕业论文 |
|
| H | H |
|
| H | H |
备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分别用“H(高)、M(中)、L(低)”表示。
十一、主干课程介绍
1.力学
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和掌握由实验与观测总结的机械运动基本规律,以及运用数学方法进一步导出力学规律,并学会利用基本和导出规律解决典型力学问题。力学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是阐明力学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使学生掌握力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解决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物理基础。
2.热学
热学是研究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物质系统的热现象和热运动规律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对热力学系统进行宏观和微观描述的方法。通过对热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测量,总结出热力学基本定律,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演绎来研究物质的各种宏观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形成热学的宏观理论。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运用统计方法研究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热运动所遵从的规律,揭示各种热现象的微观机制,形成热学的微观理论。热学的宏观理论给出自然界中热现象的普遍规律,微观理论则深入探讨热现象的本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中要加强热学与其他学科,如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等的联系,强调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
3.电磁学
电磁学研究电、磁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电磁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用基本定律处理典型问题,并导出其规律的方法;理解电磁场的物理含义和电磁场的物质属性;理解麦克斯韦方程和电磁波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电磁场作用于导体、电介质和磁性物质的经典唯象描述。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从实践的观点来分析、综合物理现象,并阐明物理规律。该课程将是电动力学及电子和电工课程的先导课,也将为应用电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4.光学
光学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产生、传输、接收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基础课程。光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和现代光学三个部分。本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是阐明这三部分内容的基本原理和处理光学问题的基本方法,重点是物理光学。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光学基本原理,还要掌握处理光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观察光现象、分析和解决光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5.原子物理学
原子物理学是研究亚原子、原子和分子等不同层次的物质微观结构、运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并阐述其宏观性质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突出用量子物理的概念处理微观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强调认识微观世界的正确的物理图像。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基本实验事实的教学,应注意分析讨论经典物理的处理方法的局限性和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的关键时刻是如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同时使学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6.理论力学
理论力学是研究机械运动规律的理论性课程,是力学课的提高和深入。理论力学的内容可总结为牛顿力学和分析力学(拉格朗日表述和哈密顿表述)两种理论知识体系。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不但应使学生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应掌握分析力学的思想和方法,具备灵活运用牛顿力学和分析力学解决力学问题方法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7.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是研究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物质系统的热现象和热运动规律的理论课程。热力学以大量实验总结出来的基本规律为基础,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研究物体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性质,其结果普遍、可靠,但不可能导出具体物质的具体特性。统计物理学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考虑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规律,通过求统计平均的方法研究宏观物体的热性质及与热现象有关的规律,可给出具体物质的特性,但可靠性依赖于对微观结构的假设。两者的研究任务相同,研究方法不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8.电动力学
电动力学主要研究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运用这些规律处理各种电磁问题、研究各种电磁过程。它是电磁学的后续理论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和处理有关电磁系统的各类实际问题的典型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9.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物质量子现象与基本规律的理论课程,是近代物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本课程从量子现象及其基本运动规律出发,阐述量子力学基本原理,揭示微观世界的基本规律,探索表征量子体系的基本力学量及其性质,和应用基本原理解决量子体系基本问题的方法。本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处理问题的一些重要方法,还应使学生获得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能力,
并为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10.固体物理
固体物理学运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研究固态物质的物理性质、微观结构、构成固态物质的各种粒子和准粒子的运动形态及相互作用。若将研究对象进一步包括液体和软物质,则构成凝聚态物理学。固体物理是物理学中内容丰富、应用极其广泛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微电子、光电子和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基础。本课程着重阐述凝聚态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典型模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晶体的结构、晶体的结合、晶格动力学和固体热学性质、固体能带理论和电子输运特性等固体物理的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普通物理学和理论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能力。
11.数学物理方法
数学物理方法是一门数学和物理紧密结合的理论性课程。该课程以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为基础,既为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提供了数学工具,又是学习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后继课程的基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物理学中的常用数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还要掌握将具体物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和方法。该课程包括复变函数论和数学物理方程两部分内容。对
该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是教会学生如何把各种具体物理问题通过恰当的近似,建立起数学的定解问题,熟练掌握求解定解问题的各种典型方法,并对所得的数学结论给予合理的物理解释,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和物理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物理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十二、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
所有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考核,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考试课期末考试由教务处统一协调组织,承担教学工作的二级学院具体负责命题、阅卷等具体工作。考试课理论内容的考核以笔试为主。最终综合成绩除期末考试成绩外,应包括学生平时成绩,如单元测试、课堂表现、课堂作业成绩、实践课程成绩等。实践课程考核采取操作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考试课期末综合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以上为合格。
考查课程考核在课程结束时即进行。考核方式可以为笔试、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具体考核方式由承担课程的学院自主制定。考核结果统一上报教务处。
(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学生毕业前完成毕业论文并参加答辩,成绩合格才能获得相应学分及学士学位。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选题,选题由教研室负责把关。毕业论文评定采用四级制,从高到低依次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十三、其他说明
毕业要求:学生应在四年内按规定学习完成至少149学分,符合教务处规定的毕业要求,教育见习不计学分、但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上的时间周期完成学校安排的实习、见习等活动,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方可发放毕业证书。
(责编:孙建峰 初审:阿依提拉·伊力哈木 终审:艾尼瓦尔·努尔买买提)